痛定思痛
注音:
意思解釋:悲痛的心情平靜下來以后;回想遭受痛苦的情景;讓人震撼;也讓人警醒。形容所受痛苦的沉重;含有警醒的意思。痛:悲痛;哀苦;定:平靜。
出處典故:唐 韓愈《與李翱書》:「今而思之,如痛定之人,思當痛之時,不知何能自處也。」
成語簡語:tdst
常用程度:常用成語
感情色彩:中性成語
成語用法:復雜式;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表示受挫折后的教訓
成語結構:復雜式成語
產生年代:古代成語
反義詞:悠然自得
成語例子:境界危惡,層見錯出,非人世所堪。痛定思痛,痛何如哉!(宋 文天祥《指南錄后序》)
英語翻譯:draw a lesson from a bitter experience
日語翻譯:苦(くる)しみの中(なか)から教訓(きょうくん)を汲(く)み取(と)る
俄語翻譯:страшно раскаиваться <с горечью вспоминать>
其他語言:<德>sich einen erlittenen Schmerz in Erinnerung rufen <aus Unglück bittere Lehre ziehen><法>penser avec angoisse aux souffrances passées
成語謎語:好了傷疤不忘痛
來源故事:
宋德佑元年(公元1275年),元軍逼近南宋都城臨安(今浙江杭州)。為解朝廷燃眉之急,文天祥毅然辭去右丞相的職務,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前往元營談判,并伺機窺察軍情。到元營后,文天祥慷慨陳辭,痛斥了元軍南侵的罪行。元軍統帥伯顏被其才華折服,企圖勸他歸順元朝,但遭到文天祥的嚴辭拒絕。
不久,元軍強迫文天祥跟隨賈余慶一起前往元朝的京城大都。文天祥本欲以死明志,但想到國恨家仇,就忍辱負重跟隨賈余慶一同前往。船到京口(今江蘇鎮江)時,文天祥趁人不備,乘上一條小船逃走,碾轉來到了真州(今江蘇儀征)。他把敵人的軍情虛實告訴了真州守將苗再成,又寫信給淮東、淮西兩位邊帥,約他們聯合行動,驅逐元軍。不料,駐守揚州的淮東邊帥李庭芝以為文天祥已投降元軍,這回是來代敵人騙取揚州城的,就下令逮捕他。文天祥百口莫辯,只得出城,從此改名換姓,死里逃生,一路渡海南下,來到福州。
逃亡路上,文天祥寫下了許多愛國詩篇,后來匯集成《指南錄》。他在《指南錄后序》中嘆道:「生與死是像晝夜轉移一樣平淡的事。死了也就算了,但是艱難險惡的處境反復錯雜出現,不是人世間所能忍受得了的事情。痛苦的事情過了之后,再回想起當世的痛苦,這種痛又是多么深刻啊!」